close

       finance-icon-set-stock-exchange-market-vector-illustration-easy-to-edit-banking-symbols-luxury-symbols_74586583  

       臺灣證券市場的發展起源於店頭市場,早期有1949年政府發行的政府公債,1953年後臺泥、台紙、工礦、農林等公司的股票及土地債券等有價證券的流通。1962年2月9日臺灣證券交易所正式營業,並關閉了店頭市場。1968年4月,《證券交易法》公佈實施,奠定了臺灣證券市場管理的法律基礎;此後,根據市場情況的變化,臺灣先後5次對《證券交易法》進行了修訂。1982年,臺灣重開債券店頭市場,1989年重開了股票店頭市場。1994年11月,在臺北市證券商業同業公會的櫃臺買賣服務中心基礎上重組成立了財團法人性質的臺灣證券櫃臺買賣中心。目前臺灣證券市場包括集中交易市場(上市交易)和店頭交易市場(上櫃交易)。

  臺灣證券市場的形成標誌是1962年臺灣證券交易所的成立。由於擔心金融危機爆發時不能獲得國際金融組織的救援,臺灣長期以來強調金融市場的穩健。加之個人投資者占主導的島內證券市場波動劇烈,發展尚不成熟,為避免巨額外資進入對市場造成的衝擊,臺灣證券市場長期實行封閉政策。直到80年代,在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之後,臺灣證券市場才開始走上對外開放的道路。在90年代,臺灣資本市場開放步伐加快,到目前,臺灣證券市場已發展成一個國際化程度相當高的市場,臺灣股市指數被列入國際重要股市指數,市場的廣度和深度都較開放前大大加深。

  現在看來,臺灣證券市場對外開放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 1991-1996年QFII階段,對 QFII開放證券投資;
  • 1996-至今,GFII(General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s)階段,初步實現了證券市場對境外法人和自然人的完全開放。可以說,在整個臺灣證券市場對外開放過程中,QFII制度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arrow
arrow

    fast and finan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